肠系膜血管栓塞案例
作者:云南瑞奇德医院 浏览量:2559 日期:2020-02-12
肠系膜血栓案例
女性,62岁;
一、简要病史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钝痛,伴发热、腹胀、腹泻,每天4次左右,大便带鲜血。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岀现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考虑为“肠梗阻”转院治疗。诊断为便血原因待查(小肠肿瘤或炎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遂辗转多家上级医院。最后因1.多发深静脉血栓(门静脉系),2.脓毒血症,3.肠梗阻,生命垂危,在患者及家属要求下,经120转入我院。
患者从发病到入住我院先后辗转5家医院住院时间长达两个月,体重下降10公斤。
二、整体医疗开始时
1、症状:卧床,心慌气喘,呼吸困难, 腹部胀痛、呕吐,多日未进食、排便。
2、体征:体温37.80C,心率118次/分,血压92/73mmHg,呼吸22次/分。
精神萎靡,衰竭面容。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呼吸音低,吸气末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腹膨隆,左下腹及剑突下压痛,肠鸣音弱1-2次/分,左下肢明显肿胀,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减弱。
3、辅助检查:
双下肢血管超声:左下肢静脉完全性血栓。
CT检查:右下腹炎性改变伴双侧胸腔积液。
D-二聚体:≥4.5ug/ml。
凝血四项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5.5s、血浆凝血酶时间:20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3s、
血浆纤维蛋白原:6.53g/l↑、国际标准化比值:1.2。
血常规:WBC:12.62*109/L↑,中性粒细胞81.8%↑,中性粒细胞计数10.33*109/L↑、
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压积0.328L/L↓。
三、诊断
1、多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2、麻痹性肠梗阻;
3、脓毒血症;
4、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
5、左下肢静脉血栓。
四、治疗
住院行整体医疗42天。
五、出院时情况
1、症状: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呼吸平稳,饮食二便正常,自主下床活动;
2、体征: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呼吸音弱,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4-6次/分,
双下肢无浮肿,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3、化验:血象、D-二聚体、凝血四项检查:正常;
4、精神状态:精神、睡眠良好。
六、目前情况
1、至今7年,患者精神、饮食好;
2、复查超声无异常;
3、社会功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4、生活质量评分良好状态。
循证医学知识链接: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短时间内缺血坏死形成肠梗阻。可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
【临床表现】
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难以用一般药物缓解,可以是全腹性或局限性。其后出现肠坏死疼痛转为持续,多数伴有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血性。部分病人有腹泻,血便。疼痛的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起初腹软不胀,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存在;全身改变也不明显,但如血管闭塞范围广泛,也可较早出现休克。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以致病人不敢进食而日渐消瘦和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吸收不良的症状。当血栓形成突然引起急性完全性血管阻塞时,则表现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似。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发展较慢,表现不典型,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数日至数周后可突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 呕血和血便,腹胀和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少。
【辅助检查】
超声、腹部X线平片、选择性动脉造影。
【治疗】
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包括支持疗法和手术治疗。
【预后】
由于本病有致病诱因的严重器质性疾病,且病人常年龄较大,故死亡率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