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案例
作者:云南瑞奇德医院 浏览量:3870 日期:2020-02-12
子宫内膜息肉反复发作案例
女性,38岁;
一、简要病史
因前置胎盘在广东某医院行剖宫产术,手术以后出现月经期血量减少,经血颜色呈咖啡色,偶有下腹坠胀感,月经周期变短。多次就诊广东和上海医院,怀疑卵巢早衰可能,药物治疗及自行服用中药调理后也无好转。5年前出现月经时下腹痛疼,并出现不规律阴道出血,就诊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多发息肉,行宫腔镜切除半年后,再次出现持续性不规则阴道流血,每天出血量3mL~10mL不等,B超提示子宫內膜再复发多个息肉,伴睡眠障碍,乏力。继续服用中药调理,无明显好转,辗转北京、上海、广州多家医院就诊后均告知不能怀孕,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或继续观察。患者有生育需求,且生活质量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行整体医疗治疗。
二、整体医疗开始时
1、症状:患者入院时精神状态差、乏力,行走时乏力严重,面色苍白,焦虑状态;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夜间起夜3—5次,情绪状态低落,易怒,自诉生活质量很差;
对疾病恐惧、担心,体力降低,饮食偏少,运动欠佳;
2、阳性检查结果:血压:90/59mmHg↓,心率:105次/分↑,血红蛋白:96g/L↓;
红细胞压积0.245L/L↓,乳酸3.75mmol/L↑,RBC分布宽15.18%↓;
平均红细胞体积:76.20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3.10pg↓,平均血小板体积6.90fl;
B超提示:宫腔多个稍高回声结构,最大:1.0*0.5cm,內膜厚度12mm。
三、诊断
1、子宫内膜息肉;
2、阴道流血;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贫血;
5、焦虑状态。
四、治疗
整体医疗14天。
五、出院时情况
1、症状:阴道流血、乏力、纳差等症状已完全消失。精神状态好,夜间睡眠8—9小时(无梦无起夜);
焦虑状态缓解,体力恢复,运动可达每日5—7公里。
2、检查:血压:110/70mmHg,心率:80次/分,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66L/L;
乳酸1.02mmol/L,RBC分布宽18.20%,平均红细胞体积:80.20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6.50pg;
平均血小板体积6.90fl。B超提示:宫腔内稍高回声结构,大小0.5*0.4cm;
出院两个月后的B超检查:宫腔内无明显异常。
六、目前情况
(截止到2020年2月回访)
1、症状:出院后月经周期正常,月经规律,量适中,无特殊不适,已重返工作岗位;
患者自述已找到人生的目标;运动可坚持每日5公里;社会功能正常,情绪状态平和;
与他人沟通顺畅,患者儿子诉,妈妈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妈妈;
2、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完全恢复;
3、检查:所有血液检查结果均正常;
4、无症状复发,无不适;
5、B超检查:宫腔内无明显异常。
循证医学知识链接: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数量可单个或多个,直径为数毫米到数厘米。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在异常子宫出血原因中21-39%为子宫内膜息肉。发病高危因素与内分泌紊乱、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其他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长期应用他昔莫芬等因素有关。70%-90%的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症状,仅在超声检查、诊刮或切除子宫后标本剖检时被发现。若息肉较大或突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引起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做出诊断。确诊需在宫腔镜下摘除行病理检查。
【治疗】
1、保守治疗直径<1cm的息肉若无症状,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27%,恶变率低可观察随诊。
2、宫腔镜息肉摘除术对体积较大、有症状的息肉推荐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或刮宫。
术后复发风险3.7%~10.0%。
3、根治性手术对40岁以上患者恶变风险大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